大渝谈朗诵

大渝

《致未入决赛孩子的家长》

4月29日,第五届《中华杯》美国青少年汉语朗诵比赛,在费郡校区举行最后一场初赛,我和王建华前往,和学校两名老师一起当评委。这次是他们首次成立独立赛区参赛,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和孩子的认真,着实让人欣慰。

次日,组委会连夜开会,确定入围决赛名单,及时公布。按说初赛至此已经翻篇,该把精力转向决赛准备了,但是,在费郡赛场发生的一幕,让这一篇在我这儿总是翻不过去……

一位母亲领着一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大女儿,像押赴刑场似地走进赛场。看样子女孩该有10岁,身后的妹妹倒很淡定,她6岁的样子,在帮着妈妈劝慰姐姐。我从没见过哭得如此昏天黑地的孩子。一位老师评委悄悄说,“这个样子,她今天不能朗诵了”。话虽如此,我还是走到她身旁安慰了一下,请她一家坐下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朗诵。其间,还不时有压抑着的抽泣声传来。最后,请她未参赛的妹妹当众念了一下《河流》收场。

我很明白,那天在赛场所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成为那个女孩心中一生的阴影,搞不好,她在很长时间都难以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这就是我初赛这篇儿总翻不过去的缘由。

大声!大声!大声!

2018年4月15日是个大日子,是第五届《中华杯》美国青少年汉语朗诵比赛初赛开始的日子。这天,哈维、博城、北维三个赛区举行了初赛,其它赛区的初赛将在四月陆续完成。

这天,我在两个赛区看到许多参赛孩子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没有大声地朗诵。夜不能寐,赶快提笔,希望在往后的几场初赛和5月13日的决赛中有所改进。

在赛前举办的三次辅导讲座中,我谈过,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即从理解作品,引发情感;运用技巧,以情带声的创作活动。

在谈到“朗诵的主要特点”时,首先就是“音声性”这一朗诵艺术最重要的特点。

就是说,声音虽不是诗歌朗诵的全部,但却是增强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一切前期的努力,最终都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用声的虚实、刚柔、明暗、幅度和强度的自如,是适应诗歌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需要,体现诗歌不同色彩,抒发变化丰富的情感 所必需的。

对初学朗诵的孩子,“有朗诵、表演欲望,能大声、清楚、自然、流畅地朗诵”,是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其中“能大声朗诵“,更是基本要求中的核心。

“童年清脆的呼喊”即将响起

北岛

年至古稀,一切该做减法,我决定自此退出江湖,不再似以往那般折腾。但人总得干点儿正事,便仅保留已参与了几年的《中华杯》美国青少年汉语朗诵比赛。因为这事儿正如许三多所说,“有意义”!

《中华杯》朗诵比赛在美国已举办五届了,每次最感费劲儿又总留有遗憾的,是初赛指定作品的选择。但今年不同,很快选定又毫不犹豫。

这要拜著名诗人北岛2014年选编出版的那本《给孩子的诗》,他花了两、三年时间选出的70首外国诗歌和31首汉语新诗,总共101首的文本。2018年《中华杯》朗诵比赛小学组和中学组的指定作品都选自此书。

北岛
说明:诗人北岛近照

北岛在《给孩子的诗》代序中说“当青春遇上诗歌,往往会在某个转瞬之间,撞击火花,点石成金,热血沸腾,内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来”。他还说“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我感觉,自此,《中华杯》至少在指定作品的选择上,不会离谱了。

指定作品的依据

给孩子的诗

《给孩子的诗》是著名诗人北岛于2014年选编出版的。扉页上所以写着“给兜兜和孩子们”,是因为2011年兜兜还是一年级小学生时,被要求朗诵的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兜兜是北岛的儿子,当时被选入朗诵组,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

北岛认为,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而由于“伤害孩子们想象空间“的《假如我是粉笔》一类“滥竽充数”的普通话教材,促使北岛下定决心,花了两三年的功夫,最终选编了《给孩子的诗》,作为送给兜兜和孩子们的礼物。他说,“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

《给孩子的诗》让我如获至宝!几届《中华杯》朗诵比赛,寻找指定作品,每每是最令人头疼的事。简单而言,音乐性、可感性、经典性应该是朗诵指定作品的选择标准,而我去哪儿寻找,即使找来又如何确定其权威性?

况且,世界诗歌大家和名篇又在浩瀚诗海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的目光需要面对全世界的文学宝库。同时,外国作品的翻译,一百位译者就有一百个版本,我们选择哪一个?

正确对待朗诵比赛的输赢

照片:3月25日在哈维校区的朗诵讲座上,参赛学生在朗诵指定作品《河流》


《中华杯》美国青少年汉语朗诵比赛,隔了一年,今年又赛。我曾担心搁置一年再续的比赛会冷场,但据大赛组委会透露,目前报名人数已创历届新高,250人打不住了。

比赛已进行了5届,每次都要从开年忙到5月,小半年的功夫。往年的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梯次。为可持续发展,今年尝试了改革:将初赛下放至各校区举行,专业评委和老师评委一起评审,免去复赛,入围者直接进入决赛。

改革的缘由我看很现实:周末中文学校的工作原本就压力不小,再加上朗诵比赛庞杂的组织工作,不该让义工的活计,影响繁忙的本职正业啊!加之,朗诵比赛为公益性质,不但报名、参赛、培训一切免费,孩子们还时不时扛回只奖杯、获得点奖金、领回件T恤……,这一切都得领头人耀辉去化缘才能落实。我有过化缘的体会,老大不小的,为办活动伸手找人要钱,挺拉不下脸的一件事儿。

不过,面对这不少的报名人数,我又有了新的担心。以往初赛至复赛,估计50%的孩子可以入围,就是一半儿的孩子有个复赛的缓冲过程,而今年新尝试的做法,初赛至决赛一步入围的比例,算算大约只有15%,我怕影响到有些孩子参赛的积极性。

大渝谈朗诵:十六字真言

吕大渝谈朗诵十六字真言。


朗诵—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之一

朗诵

《中华杯》美国青少年汉语朗诵比赛,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我始终认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基本的形体训练,是孩子素质培养最起码的两件事情。当然,基本的艺术熏陶也相当重要。

朗诵比赛只是手段,孩子的参与,就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朗诵不是念字,就像任何艺术门类一样,语言表达也是有技巧的。本届《中华杯》组委会,要我给此次朗诵比赛初赛的评委老师,以及参赛的家长和学生,就“如何朗诵”做一个辅导,就是想让大家对朗诵的本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工具,但有局限性,有时并不能把说话时的语气、情态,甚至真实含义表达出来。就拿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来说,多少年来我们听到的大多是字面上的咏叹,更有甚者,不久前,在中国文艺界2018年春节晚会上,这首诗被几位文艺界名人,各用方言调侃式的朗诵了,就如早前有些人恶搞《黄河大合唱》一样,实在是对诗人的大不敬,不敢恭维。其实,这首诗是海子在自杀前两个月写的遗嘱诗!作者原意被如此歪曲,更加提醒我们在开口朗诵前,研究作者,理解作品是何其重要!

从两首歌说到泰戈尔的《仿佛》

摄于两航起义滞留曼谷期间,母亲总哼唱《月牙五更》的日子。那年我5岁,大哥抱着的小弟刚满月。


在人生中,对人、对事、对地方的一些记忆,往往会和一首歌曲联系在一起。

我父亲早年是上海隐蔽战线的一员,公开身份是中航高级职员。国民政府末期,因组织遭到破坏,他单枪匹马避走他乡,去担任航空公司曼谷办事处的处长了。母亲随后带着五个儿女也去了泰国。后来,父亲又先赴香港,参加两航起义。因为他担任了起义发言人,致使母亲和我们六个孩子的中华民国护照被吊销。那时,刚出生的小弟刚刚满月。

母亲和孩子们滞留曼谷期间,窃贼和帮佣内外勾结,我家曾两次遭窃。那时母亲总是哼唱着一支哀伤的歌,几十年来我始终记得那曲调,至今会哼。那时我不过五岁而已,对歌词就不甚了然了,只记得声音是“孟姜女桃花枯本长城 ……”什么的,及至年长,我猜想母亲的歌词或许应该是“孟姜女逃荒苦奔长城……”?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此地一家华语电台作文化节目编辑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知那首名为《月牙五更》的东北二人转,竟和母亲在泰国哼唱的小曲儿一模一样!

盛满母爱的《河流》

《河流》的朗诵者王墨非(右)和曾湉。


2018年又要举办美国青少年《中华杯》汉语朗诵比赛了,今年是第五届,报名截止日期是3月31日。

上一次我介绍了中学组的指定作品,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仿佛》;今天介绍小学组的指定作品,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河流》(旅日诗人田原翻译)。

与《仿佛》一样,《河流》虽然也是从北岛2014年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中挑出的,但它最初给我留下印象的却是一个可能不过两岁多的孩子和母亲的朗诵。

前来参加“大鲸鱼文化交流中心” 2014年主办的那场《聆响.行歌》朗诵会的廖菁女士,曾给我推荐过一些高档精致、极为生活的朗诵作品,我很喜欢。她进而把出处也推荐给了我,那是网上名为“遇言”,“用声音还原生活”的一个平台,当家人好像是一位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名叫曾湉,从央视出走的主持人。我第一次听到的《河流》的朗诵,就来自“遇言”。

“言由心生”。我现在是一个年逾古稀的姥姥,才4岁多的小外孙女,从出生便同我一起生活。她成长的点点滴滴给我的感受,比我自己孩子小的时候还多。我这才恍然,早年忙于工作,孩子交给他们的姥姥和幼儿园照顾的时间居多,我错过了许多孩子成长的细节。而如今的感受,是补课,也是我对曾湉在《河流》的朗诵中,字里行间的恬淡与欢喜,一位母亲才能有的柔软的母爱那么敏感的缘由。

Subscribe to RSS - 大渝谈朗诵